目前分類:新‧可能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 / Coby.H

 

當一個媒材的使用上已經到達了成熟且不可突破的地步之後,我們就會尋求另一種方式的超越,把一個材料加上另一個材料,期望能夠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也就造成了複合媒材的使用,其實複合媒材的發展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紀初的達達主義與畢卡索的立體派作品,而在1980年代實驗性的藝術風潮引入台灣之後,則大量的開始運用,以往的複合媒材一詞,不單單只是針對材料上的選用,也會針對媒體的選用或者是不同的表現手法的合成,都可稱為複合媒材。針對這次的陶瓷設計大賽,就在這邊稍微跟大家討論一下關於材料方面的複合媒材,也希望能夠給各位對於設計有興趣之同好一點意見。

 

 

 Eames 01.jpg

 

先針對不同材質會有不同的感受去做探討。以Eames Side Chair為例,Eames大師在這張椅子上分別運用了不同材質,也就造就了每張椅子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塑膠座椅為不變的主體,分別做支架的更改,就具有不同的風格,基本的型態其實是一樣的,卻讓人覺得好像是不同的椅子,這就是在材料的選用所造成的感覺。若整張椅子單純的使用金屬製造,雖有整體性卻不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使用塑膠、金屬與木頭的椅子反而給人一種穩定、溫暖與協調的感受。

 

  冰茶瓶.jpg

 

接著,再針對材質複合使用的相當絕妙的例子做個介紹,以北歐櫥窗的冰茶瓶為例,結合了不鏽鋼、玻璃與橡膠,玻璃做為容器成透明狀;不鏽鋼做為濾心與出水孔,具有耐用的功能性;瓶頸的橡膠材質,除了具有隔熱效果之外,由於前兩者在色彩上較沒有特殊性,因此橡膠的色彩則達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玩美的材質結合,同時在功能上一樣是不馬虎。

 

Ceramic.jpg  

 

最後,再針對陶瓷在複合材質的使用給大家一點參考,不難發現木頭與金屬是常被使用的媒材,他能夠提供陶瓷本身所沒有的支撐性,木頭為陶瓷冰冷的感覺帶來些溫暖,金屬則能夠讓以陶瓷為主的整體更加簡潔,除了支撐的作用之外,木頭也常被用來當作襯托陶瓷的綠葉,除了金屬與木頭之外,在陶瓷上鑲上金屬,搖身一變就成了飾品。然而媒材的日新月異,相信除了上述幾種常使用的複合方式之外,一定還有更多的結合方式,就有賴各位參賽者去做試驗了。

從上面的幾張圖片與探討中,相信大家不難發現,不同材質的使用,可以為作品帶來豐富的層次,同時也能夠更加深對於這個作品的印象,頗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但是我認為要完美的利用複合材料,有下列要點需要多做認識:首先,最重要的便是要理解所有材質的特性,像是木頭是具有結構性也具有可塑性,但是它的可塑性不及金屬,與金屬比起來卻能夠帶給人質樸溫暖的感受;同樣的以陶瓷為例,陶瓷本身易脆,具有光滑的表面,在結構的支撐上有限,調性是比較冷調的,因此要如何去中和這樣的感受,並且加強整體的結構性等問題,都是大家必須去多加思考的。其次,使用各個媒材的時候,必須考量到各個媒材的製程,以陶瓷為例,陶瓷製做出來到燒製完成的時候,整體體積會縮小約一至兩成(與土的比例有關),這部分在與其它的媒材做結合的時候也必須考量進去。

各位如果對於不同媒材想要做更深入的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接觸它,唯有實際去接觸過各種不同媒材,才能夠完善的運用它,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又或者知人善任,才能夠治理好一個國家一樣,唯有理解透徹才能運用順暢。

如果大家對於材質這方面的資訊有興趣,也可以去下列網站做查詢:http://www.architonic.com/

 

圖片來源:Architonic與北歐櫥窗

http://static.dezeen.com/uploads/2008/09/wood-at-100-designtomoko.jpg

http://1.bp.blogspot.com/_CouCWA7FMO8/SMeiGjutr1I/AAAAAAAAAwc/9LG7KX31SvU/s400/httpannlinnemann-english.blogspot.com.jpg

http://design-milk.com/images/2009/10/ceramic-speakers-1.jpg

http://www.nicola-clarke.co.uk/ceramic-rings/cr3.jpg

http://www.hi-id.com/atcl/2008/03/good-night-eileen.jpg

http://davidreport.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10/07/ceramic-art-vue-1.jpg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r_blog_1.jpg

/E. Tsai

 

「瓷」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直帶給人古典、歷史悠遠的感覺。在餐桌上最常見到他們的身影,因為耐用、高雅的特質深植人心。但在使用這些瓷器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更有變化、更時尚、更現代。這個夢想及想像就在2006年,法藍瓷總裁陳立恆在法國與時尚設計師Jean Boggio相遇時,實現了!

 

先來說說Jean Boggio這位天才型的「夢想創造者」吧!為什麼不說自己是設計師呢?他認為自己沒有受過正規的學院教育,他在創造夢想,將夢想實踐,而不是「設計」產品。Jean Boggio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的一個沒落法裔殖民貴胄家庭,擁有法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的血統,媽媽是位古董收藏家,年紀稍長時舉家遷徙到法國的尼斯,之後從珠寶設計學校肄業就開始設計屬於自己的珠寶,由於家庭背景的豐富色彩,也創造了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Resized_RIMG0049.jpg  

 

2006年春天Jean Boggio for FRANZ 應運而生,專門為國際市場的頂級客戶量身訂做兼具居家舒適及時尚氛圍的精瓷家飾系列,融合多種材質、用法國人的眼色看東方,超越文化的意境,為所有人創造了一座夢幻樂園,也難怪被紐約時報譽為「將愛麗絲夢遊仙境搬進玻璃櫥窗的織夢者」。從2006年至今已經有相當多瑰麗、絢爛的產品及系列產生,每個系列都有令人莞爾一笑、大聲驚嘆的無窮潛力。接著也跟大家分享幾個特別、熱賣或是讓我想把他帶回家的系列吧!

 

華麗花園│Extraordinary Garden

Jean Boggio認為,「家」是讓人悠遊的華麗花園。Jean Boggio腦海裡充滿兒時在北非及尼斯生活的回憶,棕櫚樹、叢林及大自然的風貌;現在住在里昂,與他的家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中,包含家具、燈具等,包圍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空間。他總笑著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是他的生活哲學,生活應該要多一點樂趣及色彩,也融入過往的記憶,增添多元又華麗的風貌。                                  

JB_for_FRANZ_1.jpg

Boggio%20chaises-thumb-400x177.jpg

中國雜技團│China Circus

其中又以「舞出天地」最受到歡迎,每個人偶的姿態各異,強烈表達出雜耍團的動態感,其中融合了東西方的元素,人偶的身型及服裝都是參考東方;人偶的姿態及顏色則是用西方的角度詮釋。由於小巧精緻的外觀,深具趣味性及藝術性,全球銷量非常好,也是Jean Boggio最喜歡的商品之一。

 for_blog_2.jpg 05 - Jean Boggio Franz Linea Domus Roma Lista Liste Nozze Bouquet Sposa Articoli da Regalo.jpg06 - Jean Boggio Franz Linea Domus Roma Lista Liste Nozze Bouquet Sposa Articoli da Regalo.jpg 


奇想猴子/嬉遊記│Marmosets/Marmosets Jungle

Marmoset,狨,是一種分布於中南美洲的小型猴。Jean Boggio說,猴子是介於人、動物、小孩與精靈間的奇妙生物。猴子充滿靈氣,豐富的肢體語言,生動的生動的表情,帶點調皮卻又慧頡的個性,都在大師的巧手下表露無遺。

4b8c8a6589ce7.jpg4b8c8a8dd988b.jpg 

  

家具│Furniture

從製作珠寶出身的Jean Boggio,對自己創作的領域卻不設限,先前為Hermes的特約設計師,幫Hermes設計了一系列高檔家具,現在與Franz合作這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系列,因為Jean Boggio認為家是每個人很重要的後盾,家具創造的氛圍成為構成家的一大要素。大膽、絢爛的色彩,濃濃的東方元素,在這一系列中也發揮到淋漓盡致。

 

 

 JB_for_FRANZ_2.jpg  

 JB_for_FRANZ_3.jpg 

 

織品系列│Textile

運用真絲與陶瓷結合,創作出巧奪天工的作品。為了達到頂級的工藝要求,織工需要在35歲以下,而且必須手巧、眼睛銳利,以花戲被單為例,一朵花就需耗費15個工作天才能完成,精緻的程度可見一斑。

 

 Boggio%20couvre%20lit-thumb-300x324.jpg 圖片1.jpg

看完這些繽紛、精緻、令人屏息的產品以後,當然不難想像世界各地的名流貴族爭相收藏這些時尚精品,此時此刻,我真想自己也是個收藏家,像知名百年銀行家族(Rothschild)之中就有一位夫人用Jean Boggio for Franz 的產品來裝修自己的家。就算你跟我一樣買不起這些讓你屏息的產品,但我總覺得每次看到Jean Boggio的作品,世界就開始變得很絢爛很美麗,你也可以試試看!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章格民-合1.jpg  


文/D. Lin


我喜歡利用原材質天然的特性與造型紋理

為作品添加一些趣味性

在幾何、機械性與無裝飾的框架下

丟一點有機的線條進去

就好比你從現代美術館一路散步到家的感

覺一樣

很自在 -章格銘 Zhang Ge-Ming

 

 

章格民-2.jpg

 

     一年多以前大學施惠吟教授,在課堂上送了我一只茶杯,陶瓷的溫潤又像玉器般的質樸,當你沖上一杯紅茶你可能會放置骨瓷的器皿上,但偶然間我用著教授送的器皿成著紅茶,看不到琥珀色的紅茶,多的濃厚的底韻色,跟以前的視覺經驗決然不同,一次一次的使用透過手工拉胚的杯子,一次的服貼在手中,不同於過去量化瓷杯,少去它固有的特色,而瓷本身就是中國發明,但確以中華文化出發的品牌,恐怕也只有法藍瓷,一則華麗優雅挑戰形式上的極限,創作獨樹一格的特質,一則材質之間的變化,造型簡化為體,造究強烈個人風格,我想每件成功的藝術品都其特質,而它也造究藝術層次的風貌。

 

     偶然間在敦南誠品發現森CASA的分店,對於家飾有了解的人因該都曉得,它們所代理的商品,像丹麥的Carl Hansen & Son、京都開化堂、迷工造物及K-株式會社,我想設計師或是品味家,因該多少知道而這次我要介紹迷工造物這品牌,章格民(1973出生於台灣,主修藝術。專長為各種不同混合媒材的陶藝創作,為台灣一位非常有潛力的藝術設計家。

「因為受了十年的美術教育,因為喜愛立體的作品甚於平面,因為喜愛設計,因為好奇於各種媒材,各種工法,因為好勝又因為生計,再加上一路的因緣際會,我被引導走向一條介於工藝,雕塑與設計之間的路。從事的內容大體上為生活中的傢俱傢飾品。

由於讓我非常重視物品的機能性,我討厭不好使用,不好收納,不好清潔,不合人體工學,易破損………。所以在我的作品(指實用器)中,機能是凌駕於美感的。這個觀念同時也反應在我為何從單一媒材-陶土,慢慢玩起多媒材的原因。我不希望一件作品(指實用器)被人買回去之後就晾在櫥櫃裡,我希望它真正的進入生活,真正的被使用。)

(引用自森CASA迷工造物品牌故事)

 

 

章格民-1.jpg

 

      透夠這樣對於機能的要求,使得迷工造物的作品在握感上十分伏貼,當你去細看章格民的作品,總覺得還在突破什麼,透過冰裂紋刻意燒製的黑點,輕輕的釉色雨過天青的融在水杯裡,隨著裂法的不同有的陶壺長著木頭、不鏽鋼把手,對於材質上的運用與並置,像個說故事的頑童永遠都有話題,連工造物有一個單品長得很像哈密瓜的形,聽說章格民可是失敗數次才造就出來的,經過親手製作出來的,那種將物體注入溫度,使得使用者,深度感知物體的存在感,是迷工造物特有的,每當下午時刻一杯,午茶時間我品著茶與器之間的關係,人微妙決定;使得器皿的存在意義,去聯繫自己的生活,再生活中我們透過,欣賞、洞察、分析去理解事物,就像每一件藝術作品的展出,都必須經過無數的成因,透過藝術家的感受與對美感的經驗實踐在作品中,使得的作品成為藝術的表彰,更重要它是藝術家與人溝通的符號,每個人;依循著自己的模式找尋認同,就像是古典音樂家-Rachmaninov的歌曲,在琴聲透露出他遭遇的故事,而這故事透過音樂串起觀者;聽者;創作者互動,又像中國的崑曲有人說:曲高合寡但卻字字扣人心旋,婉約迂迴;細膩的刻畫,不也就是藝術的共同點;融入自己生命意識去創作,就像世界好的設計品,除了本身耀眼以外,共多了一份讓觀眾可以參與的部份,從西洋的歌劇與中國戲曲最大的不同在於觀看的方,從一幕幕到,多角同時進行在一個場域,我想也不就是開展出多元的風貌。

 

 

章格民-5.jpg

 

     美;還要更美;趨於完美,我想這是每個創作的心聲,每當我走進去設計小店或是傢具店,我永遠都會細細的觀察,更沒忘記要好好學習,也許;只是購買一只杯子或是一個水盂,但我學會的是品與美的交會,就像生活在這大環境的每個人,要能真正停下腳步去看周遭,簡直很難;更別說放鬆的發呆十分鐘,發著呆不是呆著不做事情,而是將身心放鬆學會轉瞬之前的感知,就像從章格民的作品裡,他是經過多少次的磨練,才有現在看到作品,鐵定是努裡再努力,如壺上的握把如果沒有徹底了解,如何讓消費者使用方便,每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很多的事物可以洞察,要一個人靜靜的才想的出來,每個人也都藉由學習觀察,將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你說是吧?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jpg

  

 

 

Rei Kawakubo –

帶著特有日本美學的缺陷文化,孕育出了Comme des Garçons

ISSEY MIYAKE –

將東方傳統文化支解融入西方意像創造出雕塑衣服,Pleats Please, ISSEY MIYAKE表露無遺

Yohji Yamanmoto –

隨機、動態、沈穩、東方禪意成為Y-3的代名詞,當禪意美學並置上西方材質,是形容詞;是動詞。洗禮著服裝的常規,讓世界為他著迷。

 

未命名-1.jpg 

相信你一定聽過Y-3也對他有過想法,不知你們是如何去闡述自己心裡對「時尚」的定義?而Y-3獨樹一格,創作出屬於男孩與女孩的故事,奇妙的是,這故事隨著年齡增長卻也不曾改變。Y-3一直不曾去彰顯它的品牌符號,而是回到最基本的服裝要求,舒服好看自在。就像女孩們為Manolo Blahnik或Jimmy Choo傾心,每個喜歡時尚運動風的人都一定擁有一兩件Yohji Yamamoto × Adidas 的單品,也許價格難以親近,但你穿上他們時,不帶任何的標籤,卻創造出「新‧可能」。

 

2002年的10月在巴黎春夏時裝週誕生了Y-3這品牌,Y的名稱取自於Yohji Yamamoto,3則是adidas的Logo,對於Y-3所詮釋的未來運動風,深獲媒體與時尚評論家迴響,讓運動風有了全新的樣貌,更讓以往難登大雅之堂衣服,透過品牌的合作成功行銷全世界。一個擁有個性或是走在潮流尖端的人,視它為必買物;我則覺得它創作出真正對於未來的渴望,將對未來詮釋的實驗風格帶入服裝設計裡,戲劇化的服裝秀形式深刻烙印在心裡,從第一季開始我就深深的期待,透過秀場的氛圍與展演的主題,企圖告知每個男孩;女孩;男人;女人;自在的流汗,舒服的運動。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過adidas的單品,但Y-3永遠多了說不完的故事性; Yohji Yamamoto 運用特有的流暢線條,洗練的剪裁,後現代破碎的元素,加入日本傳統美學的觀念,一個千變萬化的設計師,遇到 adidas 引以為傲的材質運用,火花永遠不嫌少,要說絕配還不夠簡直是趙無極的東方遇見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新可能」的火花,是可以被依循的,就像Y-3在創立之前,2001Yohji Yamamoto 就開始和 adidas 合作設計產品,將慢跑、拳擊鞋,注入花朵的圖案與簽名的設計,讓本來機能至上的運動鞋,增添了時尚感,限量球鞋賣到缺貨,加上有心人士哄抬導致一鞋難買,從這現象就可以看出。adidas 運動質材開發能力是數一數二的,但衣服材質再好再新,也很難讓消費者感到特殊的新意,拿自己本身的例子來說,正式場合幾乎不能穿上運動單品,加上運動單品的設計、風格都十分相近,對於衣服存在特有堅持的我,似乎從大學開始很少走進運動用品店,少了一分我想探求的新意在。


 

未命名2.jpg 


 

當我一走進Y-3服裝店,色彩及材質的衝撞就立刻席捲而來,寶藍色的條紋海洋風上衣搭配黑色斗篷外套或是配上一雙亮橘的球鞋,這顏色的濃郁度與令人驚艷的視覺感,是一般體育用品店很難看到的,當然價格有時真令人無福消受,透過你真實觸碰衣服,或是穿上它時那種感覺,就像 Karl Lagerfeld 說:「一件好的衣服,能使你高一點瘦一點,最重要讓你更加迷人。」我也就是這樣,不見得每個人都認同,但設計師有著使命讓這是世界變美,我想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只是要像Y-3一樣,開創出道路似乎難如登天,就像台灣設計師的古又文、Jason Wu、Alexander Wang 從時尚殺出血路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像是 Alexander Wang 《靈感來自於玩滑板的年輕人那種酷酷的生活方式以及傲然冷漠的態度,是Alex想表現的,"不被約束","對奢侈不屑" 的風格。》,也就這樣時尚是隨著人去定義它;它才有存在的價值,一但抹去人的因素將什麼也不是!

    

每個品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有的是經典中的經典;有的則是永遠都有新的可能。從巴黎發跡到全世界,我想Y-3在告訴每個年輕人,夢想有一天一定可以透過你的雙手打造出來,透過品牌讓我們深刻知道 1+1>2 的觀念,台灣的客家花布圖騰躍上louis vuitton 的展覽會場,從Y-3概念性的商品到成衣線,從設計的logo元素花朵到街頭塗鴉與滑板運動,誰說時尚的角度只位處高階?我想每個人認知的時尚,定義的時尚,卻都無法清晰開創出風格,而Y-3打破了藩籬,創造高深漠測的藝術感知。


 

未命名3.jpg 


 

時尚不是一種用金錢推疊起的遊戲,也許擁有它真的可以滿足部份的物慾,但時尚變更的速度,永遠超越我的荷包負荷,與其追逐,倒不如找出自己認定的時尚,若是讓衣服凌駕於自己之上,那不是真正的時尚,風格是因為有人才會去定義,而定義這些訊息都是來自於我們生活的經驗,為什麼日本人的服裝設計師風潮席捲全球?是細看他們的作品風格獨樹更別說是剪裁等等,而這些大師對於美的感知,都是從生活中得取養分的,就像停下腳步去看,在偌大的庭院下,飲著一保堂的玉露,看著山石嶙峋,白沙化水,心中山水像是水墨畫裡的留白,也像是 Yohji Yamamoto 的衣服運用剪裁為水墨筆下勾勒填彩,像引領著思續的線條。而穿著者的瘋狂追足,直到將箇中涵義了然於心,品牌的意義才真正被彰顯,每當穿上Y-3的我,愛的不是它的名,而是另一個我的延續表徵。拆解現有的物象,對應上新的元素,重新塑造創造出新還要更新那就是我給Y-3的定義。

 

 


 

以上照片來自於 issey miyake、y-3 官網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