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 / Nash

四月底,FranZine剛結束首位設計師的訪談,訪談文章前些日子才剛上稿,熱騰騰的〈聶永真:學會離開,真的很重要〉。在訪談過程中,撰稿人epon負責訪談的主要提問,而我就靜靜地坐在聶永真與epon旁,敲著鍵盤,記錄一個小時的初夏午後。

聶永真提到了他認為的臺灣設計教育的一些問題,比如平面設計中的Typography(字體排版)其實是門大學問,是需要紮實訓練的基本功夫,而在他的求學過程中,僅有一位留美回國的年輕老師向學生強調Typography的重要性(當然這老師也成為聶永真求學過程中影響他最深的老師之一)。一張設計稿上的字體運用與排版,也常成為業界老手在評斷稿件時的重要標準,像是該選用襯線字(Serif)或非襯線字(Sans-Serif),中英文混用的文章字體該如何調整排版,或是在文字排版上有哪些眉角(如避點頭)等。 

這是一般非設計本科出身的普羅大眾(比如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不會察覺到,卻是關於平面設計的重要元素。當一張字體、字級、排版皆面面俱到的稿子,我們看起來僅會覺得清爽舒暢,而一張在Typography上有瑕疵的設計稿,宛如經年月累的隱疾,我們總是知道有些地方出錯了,卻找不出哪裡不對勁,那樣的感覺。 

這一切就如同我們常見的諺語「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魔鬼藏在細節裡),細節,細節,細節。對細節的要求並非出自於龜毛或是鑽牛角尖,而是對眾多細節所組成的整體的後設思考,套用商場的話來講,是一種策略性思考(strategical thinking)。 

前陣子剛讀完的《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這本書,於我而言,佐藤重複談論的事正是設計師的策略性思考。他從日常生活工作場所的整理,到可訴諸於文字的資訊整理,再到無形的思緒整理,歸納出他自己的「超整理術」,而這整理術遵循的是同一套邏輯:「掌握狀況,導入立場,設定課題」。有興趣的人可閱讀書中關於「麒麟極生發泡酒」與「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的案例,佐藤利用他的超整理術以重新界定問題,導入全新觀點的過程,真的相當精采(題外話,我自己很喜歡他在書中的一句話:「捨棄是與『不安』的戰鬥,也是與『暫且』的戰鬥」,這不就是「Less is More」此種觀點所必須經歷過程的再現?)。 

從此種角度來看,Typography這門學問,除了一些必須遵守的既定規則與眉角之外,對於字體選擇呈現出何種情緒與氛圍,抑或排版本身作為一種顛覆、解構舊有設計概念的手段,都在於設計師在問題本質的追尋過程中,採用何種立場與觀點面對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再更進一步將觀點以各種媒介展演、呈現出來。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是「認清問題本質,導入觀點,決定策略」的方法之一,有太多太多關於problem-solving的取徑可供我們參考,比如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d.school所強調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也是一種以設計解決問題的取向之一。重點在於「思考(thinking)」這件事,對任何人都是重要的,當然,也包括設計師。 

FranZine成立緣由之一,是希望我們可以在這裡提供一些關於設計,關於文化創意的議題與思考。這次我們談了Typography與設計師的策略思考,我們也想聽聽你們對於「設計」的看法(意思就是「還不快給我留言!!!」)。

當然,希望你也不要錯過FranZine的初夏,五月的內容包括「Design and the City」的專欄連載,一系列談「創作靈感」與「瓶頸」文章。另外我們邀請了暢銷書《設計東京》作者吳東龍先生與「唐草設計」創意總監胡佑宗先生,分別在台中與高雄與大家暢談「經典進化論」,歡迎你們都來聽聽這些成功設計師的腦子裡究竟都裝些什麼噢(預約報名請點),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