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williams1.jpg






















文 / Nash

人們交談,交談的意義在於溝通。當我試圖告訴你一件事時,最直接的方式即是開口說話,將想法透過製碼(encoding)過程轉化成你聽得懂的語言傳達給你。當你聽懂的時候,意味著你透過解碼(decoding)工作,將這件事以你所瞭解的人、事、物、經驗、意義等元素重新組合。經由這樣的過程,我們遂能相互理解,站在同一個認知基礎上創造更多可能。



這種類型的溝通,如最基本以兩人為單位的一對一對談;或一對多,小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大至一場上百人的演講;或多對多,像是你也許每天都會經歷一次冗長的動腦會議等等。這些溝通的特性在於「直接」、「面對面」,你可以感受到對方的神情是否有一絲絲不耐,你可以透過眼神交流察覺對方是否瞭解你的一字一句。只要你喜歡,甚至可以發脾氣當場與對方大吵一架,這也是某種面對面交談的魅力所在。

無論如何,點子(idea)的傳佈都從口語傳播開始,這幾乎成了溝通的必要條件。我所謂的必要條件是指,廣義來看,開口說話,包括了自己與自己對話,都是想法成形的條件之一,唯有開始對話,想法才得以傳佈。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透過其他方式交換點子,比如各式各樣的傳播媒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紙條書本甚至是小學時那張刻滿隔壁心儀同學名字的矮桌,當我們將所見所想以這些媒介呈現時,點子傳散的速度、廣度與深度都可能因而增加。

而短短十餘年的時間,在dotcom產業經歷第一次泡沫化後,網際網路又再度以超乎我們想像的方式改變點子傳散的模式。

近來最紅火的例子當屬Twitter,此種人們稱為「微型部落格(micro blog)」的網路服務,其傳播能量在網路時代掀起了滔天巨浪。三年前並沒有人能想像(包括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只能容納140個字的網路服務如何能改變人們的溝通方式。而那些憂心部落格書寫形式將影響傳統書寫的保守者,現在又必須開始擔心「tweets(Twitter上的訊息)」這種短小精幹的文體將會帶來何種無法預測的影響。

這個月的時代雜誌(TIME)就以Twitter為封面故事,探討科技與文化(或科技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時代雜誌總編輯Richard Stengel認為,Twitter是說明新傳播形式如何改變人們聯繫方式的絕佳例證。

當討論到新的傳播科技時,不可免俗又會把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即訊息」拿出來說嘴,但時代雜誌所持的觀點顯然更進一步,認為科技本身是中性的(neutral),而科技能造成何種影響全關乎於我們如何使用,如同Stengel提及:「Twitter也許會繼續茁壯,抑或漸漸消失,但它的特徵,如即時對話、快速連結、跟隨者等,將會影響後起的網路平台。我們能從新媒體當中學到一些重要的事,那就是我們必須適應新科技,而非只是把舊酒裝在新瓶裡。我們需要以一種有機的方式,創造我們自己的內容以適應這些新科技」

於是,時代雜誌開始twitter,紐約時報開始twitter,因為他們(傳統媒體)漸漸理解新科技所能帶來的影響力。伊朗反對派在政府當局打壓傳統媒體時也利用Twitter發聲,NTT美國甚至為了伊朗局勢重新調整Twitter的升級時間。

在如此眾聲喧嘩的網路世代,善用網路媒介幾乎成了一門必修課。而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也因新科技而更加寬廣。

TED於2006年開始擁抱網路技術後,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經由Youtube、iTunes或TED的官網,在自己電腦上觀看TEDTalks的精采內容。至於什麼是TED?TED是「科技、娛樂、設計(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縮寫,這個組織的任務如同其官方網站上所見:「Ideas worth spreading」,TED致力於分享點子,而TEDTalks則是其點子傳佈的平台之一。他們邀請了眾多知名人士,從科學、藝術、設計、政治、教育、文化、商業、科技發展、娛樂等領域,定期舉辦演講,而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獲得這些值得分享的點子(更多介紹請見TED官網)。

當有組織如此積極投入分享新點子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力吸收,賣力咀嚼,再內化成屬於自己的觀點,然後,實踐。詹宏志在《創意人》裡提到,當創意沒有被「做出來」的時後,不過就是個想法罷了,一閃即逝。唯有實踐創意,創意才值錢。
   
圖片 9.png



















我一直深信設計師的養分來自於日常生活,唯有細膩觀察與廣泛閱讀(閱讀書籍、閱讀電視、閱讀電影、閱讀人生,「閱讀」在這裡指涉「廣義的」閱讀),才能找到動人的切入角度,因而讓設計作品有存在的意義。如同法國工業設計鬼才Philippe Starck在TEDTalks的分享中提到,為了設計牙刷,他必須先瞭解嘴的構造,而這張嘴是長在什麼樣的人身上?這些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如此不斷地深掘出設計牙刷的觀點,然後才將牙刷做出來。重點不在於牙刷,重點在於是什麼樣的人用這隻牙刷。

我自己接觸到TED的時間算是相當晚,三月時因工作關係得知有一群人獲得TED的同意在台北成立了TEDx,才發現TED真的是個相當酷的組織。所以,也推薦給FranZine的讀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