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 Ariel
一個城市的最迷人之處,對我來說,就是那些未知的小角落。
可能是片安靜的空地、可能是棟獨特的建築、可能是塊街角的風景、可能是間讓你可以自在作自己的小店。
在台北,擁有獨特自我風格的小店很多,一大部分藏身在大學城或文藝設施週圈的巷弄小徑,由幾個極有個性的年輕老闆所經營。只有在地陪帶路、或朋友口耳相傳的推薦之下,才能順利穿過一條條的街道、轉過一個個的彎口,終於找到門口。
這些店的風格往往十分迥異,有的繁複精緻、有的簡單俐落;有的充滿設計感、有的文藝氣息濃厚;有的是咖啡廳或小酒館、有的是創意商店或藝廊展場。前者提供的是一個思考與創作的地點,後者則提供了展示分享這些創作的舞台。
也許因為藝術家跟展場的數目畢竟不成比例,加上進入展場的前提條件除了實力、名聲、還有人脈管道等等,想要舉辦個人展覽實在難上加難。於是,這種新型態的小型展場,在一群熱愛藝術的人努力之下,便誕生在這些巷弄之中。
相較於市民皆知的大型展覽館,這類小展廳提供的是一種全然自由、毫無拘束、充滿生命力和獨創性的空間,也許面積佔地有限,但這幾坪大的室內卻流竄著一種最真誠原初的創作氣氛,卻讓走進去的人驚豔不已。
《Post》隱身在師大夜市的小巷弄中,日系流行的服裝風格,看不出已經有七
年的歷史。大幅的奈良美智插畫展示在一角,怪奇中帶點歡樂的氣氛,正為這間店的獨創性做了最好的註解。
店主雅萍說,之所以將服飾店與展覽結合,為的是開店之初,從事藝術創作的朋友們苦於沒有地方展出作品,所以才規畫了如此一個空間,供大家表現。至於一般人都會好奇的問題:展覽會不會造成營業管理上的麻煩呢?她則回應,因為佈展人幾乎都有佈展經驗,並不會造成額外的負擔,同時為店增加了特色,反而造成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許營業額的增加上沒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在具有文藝氣息的地方工作,看著自己特意挑選的獨特商品,工作的情緒也會跟著好起來。
現在店內的當期展覽,是一位台灣女生Oly的個人特展。記錄她在法國的所見所聞與創作,甚至把她的房間景象搬到展場一隅,讓我們直接體會到浪漫閒散的法國風慵懶。
至於青田永康街一帶,本就是小茶酒館林立、文藝氣息濃厚之處,佔地頗廣的《學校咖啡館('Ecole café)》,更是其中顯眼的一方天地。
由外觀看來,庭院及落地窗是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不常見到的設計,把大量的陽光帶入室內,即使盡傍晚,也能充分發揮光影的魔術。這裡的策展及企劃人黃昭玉小姐個人風格十分強烈,就像許多玩藝術的人一樣,不知不覺就迷上了她和這個地方的tone調。
一進入口,映入眼簾是併排的桌子及長吧檯,空間流暢不斷裂,牆面有畫作展示區,伴著台北常見的藝文資訊拼湊出大塊假我的文化景誌。展演場地在地下室,由狹小的旋梯拾級而下,其內別有一方洞天。「學校」除了提供靜態展演,也提供音樂性表演的場地,故備有相當不錯的音響設備以供使用。地下室展廳安靜、幽暗卻令人安心,有種沉穩氣息在隱然流動。
《'Ecole café》展覽活動客群偏向較中生代的族群為主,選材也很特殊。以音樂表演為例,這裡會舉辦古典音樂類的展演,與其他同類型的場所截然不同,是非常獨樹一格且值得一探究竟的展覽空間。
除了這兩家小店,台北市還有數不清的類似展廳,正悄悄等著被發現。
民族西路上,《也趣藝廊》被北京藝博會票選十大最具影響力的藝廊之一,素雅的空間,蘊育不少在多元環境下成長的台灣新興藝術家;南京西路上的《蘑菇MOGU》,除販售自家商品外,亦提供藝文展覽的空間,希望人人在日常生活中,能發覺身邊一切美好溫暖的人事物;《The Room 這間》附屬在羅斯福路四段指標性live house 「The Wall這牆」之內,強烈的搖滾風格和凝聚力使人氣居高不下,適合舉辦講座或劇場類活動;《Salt Peanut》則座落於師大夜市內的一角,疏離中又帶有溫暖,暈黃的光線下,藏身咖啡館背後的小小展廳,默默地訴說屬於創作品最深刻的故事。
此外,台灣各地也有相同的各式例子。台中的《20號倉庫》包括了台中後火車站20~26號七個貨運倉庫,定期舉辦展覽、提供表演藝術團隊等申請使用、舉辦課程座談使用;高雄的《子宮藝文WombBlocArts》為實驗創作玩樂場所,主張跨領域、多面向、全方位的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電影、紀錄片展演等等。
每當親自臨訪這些小店之後,很容易讓人感慨:在這地狹人稠、租金貴得嚇死人的城市,有這麼樣的一群人,願意挪出這一塊寶貴的空間,堅持自己的熱忱,親身實現自己的理想,是需要多大的決心和毅力。
反觀我們自己,又能為了自己所愛,付出多少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