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Ariel


相較於其他學科領域,設計類的競賽在台灣可說發展地非常蓬勃。幾年來,其聲勢不但方興未艾,在其他許多比賽獎金都縮水的同時,設計比賽不減反增;在經濟環境普遍不好的2008年,甚至還有不少新獎項的設立。



此一現象,除了與設計特重實作產出的學科生態有關以外,也和舉辦機構的特殊立意有關。對政府單位而言,也許是重視國家發展的實質運用、也許是為了提升國際能見度;對企業主而言,也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也許是為旗下產品網羅好的商業新機;無可置疑的是,兩者皆是出於一種「養才」、和刺激產業進步的基本心態。而藉由這些每年層出不窮的機會,設計科系的學生也好、已進入產業的設計師也好、純粹對設計抱有熱忱的人也好,都可在反覆的磨練與觀摩之中,得到各種形式的學習,與自我實現的經驗,甚至更棒的:一筆豐碩的獎金。總言之,設計比賽可說是一門各取所需、絕對雙贏的生意。



一覽國內所有設計比賽,以「受大專院校設計科系所指定或獎勵學生參加」、「比賽訊息於知名設計網站的點選人次」、「設計圈內人的普遍意見」、「每年固定舉辦」、「含涉較廣設計領域」、「商業取向性質較不明顯」等六個標準,我列出十個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名單,一來可提供對此領域感到陌生的人一個簡略而全觀的概念,二來也可給未來欲參加比賽的設計人一個選擇的參考。



以下以表格標示2009年各項比賽資訊:







從上表可看出,國內設計比賽期程約為一個月至四個月不等,獎金則為五萬至五十萬左右。根據不同的舉辦單位和獎項類別,會有不同的屬性和要求特點,有的強調實用性、有點講究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揮。參加狀況也皆非常踴躍,參賽者動機無論是為了交作業、應付老師、賺取外快,或是想學習經驗、與其他設計人認識交流、自我挑戰與實踐、接觸知名設計師,投入作品從一百件到一萬件的情況都有。 

至於比賽中常遭遇到的問題,針對部分學生參賽者所作的訪談結果顯示,大概不出:學生出資卻難以回收的高額成本、稍嫌複雜的比賽官方網頁、比賽時程或主題的臨時更改、展覽會場環境品質維護的欠佳、偏向傳統保守的評審方式、主辦單位獎金發放的低效率等等。畢竟主辦單位的一個小決定,哪怕只是模型製作的運送方式和期限,都會影響每位參賽者細節時程的考量和花費的金額。故賽前完整周詳的規劃,和過程中控管與執行的效率,都是主辦單位的重要挑戰。 

然而,就算比賽再怎麼辛苦麻煩,參賽者對於賽程賽制本身不至於過度給予負面評價,最普遍常見的抱怨,反而自己對於時間控管能力的不足。十位中大約有八位參賽者,都是於期限開始緊迫時才開始動手,導致截止前幾日嚴重的熬夜趕工。 

也許正因為急工出不了細活,且大部分人傾向將注意力放置在設計的巧思構想上,往往從接收到設計成品的主辦單位角度來看,參賽作品常出現不夠切合比賽主旨、企業形象、核心思想等基本問題,或是在市場性、商品化概念上的缺乏思考,如溫肇東先生於專欄文章《設計策略的發想》中所言,創意商品如何銷售、透過何種通路、以多少價格銷售、目標銷費族群是誰、應有什麼尺寸的產品系列組合、是否能加上額外色彩或圖案增添賣相、甚至與著名品牌談授權或合作,皆不是不可能,而是絕對應該考慮進去的。 
「競賽」本身的不確定因素本來就很多,也許說穿了,一切都是「能否以對的作品、遇到對的評審」的運氣過程。但撇開創作技巧和創作巧思等實力問題不談,若已經下定決定要參賽,就要設定出一個完整的自我要求心態。在看過這麼多比賽的資料和參賽者的心得之後,我的感想是,包括從無中生用的前製企劃過程、對主辦單位形象立意和歷屆比賽得獎趨勢的研究、除了主科系以外各種相關領域的知識,以及按部就班進行的良好習慣、並隨時將自己保持在創意鮮活流動狀態之下,可能才是能贏得這些設計大獎,最主要的基本條件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zawa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